2.路易拿破崙與第二帝國
路易拿破崙是拿破崙一世的姪子,他的成功大部分原因是歸功於他的家世。復辟君主和七
月王朝的平庸統治,使法國人民不能忘懷拿破崙一世的聲威遠播和光芒四射。拿破崙死後,法國
人民仍然崇拜拿破崙,在1848年的革命後,一般人對社會主義份子所發動的暴亂有強烈的印
象,他們覺得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執政者,因此他姓名中的"拿破崙"乃有打動群眾心理的力
量。路易拿破崙的名字是"秩序與安定的象徵",第二共和所建立的普選制度可以使選民把她們
的抑制表露無遺,此所謂"姓氏的魔力"。
路易拿破崙雖以拿破崙一世作為號召,實際上卻不相同,他不是軍人,也不
是政治家,他崛起於平時,利用社會的恐懼和分裂而登龍,第二帝國的性質常令人捉摸不定,路
易拿破崙是一個能掌握群眾心理的政客,是一個機會主義者。
  第二帝國的內政結構是專制的。皇帝是絕對的主宰,握有外交與軍事的大權,他可以任命或
免除內閣職位,各部首長是以個人身分向他負責。選舉也是由
政府控制的,立法會議根本沒有獨立的權力,不能自行立法。他的王朝缺乏正統王朝的堅實依據,
只是靠拿破崙傳奇、個人吸引力及經濟進步來維繫政權。
  在經濟政策方面,第二帝國是相當成功的,政府頗致力於經濟的發展,重是銀行及金融事業
以求資本的流通方便。鐵路的發展尤其顯著,建立了如英、德一樣的鐵路網,而且鐵路系統也獲
得合理的調整,鐵路刺激了煤鐵工業的發展。在經濟繁榮中,大型企業紛紛出現。他也完成了許
多公共工程,美化了首都,也大量解決就業問題。法國對外的貿易也大幅增加,拿破崙三世相信
國際自由貿易的價值,拿破崙三世致力於減免進口關稅,也想破除英法之間的貿易障礙。
  第二帝國的外交政策是其失敗與成功的關鍵,拿破崙三世以「秩序和光榮」為號召。保障法
國免於"紅禍"的威脅,建立了穩定的秩序,但是法國人也需要光榮。拿破崙三是的外交政策在
變化中有其不變的本質,推翻維也納會議所建立的現況,重振法國的聲威,同情國外的民族主義
運動,敵視俄皇尼古拉一世和熱心海外殖民運動,這些均使他無法避免戰爭。不過他為了避免重
蹈覆轍而和英國交好,在他聲名帝國就是和平後不到一年半,法國就聯合英國向俄國作戰,就是
「克里米亞戰爭」,這次的戰爭是一大成功,使俄國的海軍勢力退出黑海。
  拿破崙三世的對外政策在1848-1859之間是成功的,但自1859年介入義大利問
題和中途撤軍,使他遭遇到各種困難。法國內部天主教派反對其義大利政策,自由份子又不滿其
為德不卒。在國際上亦陷於孤立,於俄國敵意之外,又加上奧國的仇恨,義大利的欲望,普魯士
的嫉妒和英國的猜忌。
  此後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決策屢次失敗,1863年波蘭又發生抗俄的起事,拿破崙三世本欲
發動干涉,但因為英國和奧帝國態度冷漠和普魯是支持俄國。所以未能有所作為,此舉產生極不
好的後果:波蘭人被俄國平服,怨他空言無助。俄國不滿法國行動與普魯是關係日睦。國內自由
份子及天主教派不滿。
  他的墨西哥政策也是一大失敗,最後,他最失敗的事對德意志的政策,因為這樣,導致第二
帝國淪亡。他沒料到普魯是會這麼迅速取得勝利,七星期戰爭之後情勢更趨嚴重,最後在外交孤
立及軍備不足的情況下和普魯士作戰,最後終於戰敗使第二帝國淪亡。
  第二帝國最後十年的內政建構有很多改變,拿破崙三世的政權原是靠控制選舉和警察力量維
持的專制政權,後來因對外政策的失敗影響到帝國聲望,國內的反對力量也日益增大,反對力量
在國內開始發揮作用,反對份子選入立法會議,第二帝國逐漸放寬政治權利。
  第二帝國的崩潰是由於他固有的矛盾,內部因專制統治與工業化和自由主義不相容,對外政
策封面,他對民族力量認識不清,沒有洞悉局勢的變化,對德意志及義大利的興起輕視,於是最
後不免覆亡。但是他為人民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留下了不少成果,最顯著的事成男普選,雖然
是專制的政治體制,但他無意建立一黨政治及控制國家的公私生活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紫色燕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