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德意志的統一建國
德意志經過1848-49的革命失敗之後,使德人體認到力量的重要,而且情勢已經很
明顯,德意志的民族統一運動,必須在普魯士領導下才能有成功的希望。
  普魯士是在歐洲列強之間,一向居於最小和不穩的地位,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量主要是依
靠軍隊,但是並不輕易投入戰爭。普魯士的國會是有財富的人所控制的,萊茵地區的資本家在國
會中很有勢力,他們是自由份子,他們希望由國會控制政府的決策。
  俾斯麥在1851年起擔任普魯士駐法蘭克福德意志同盟會議的代表,觀察奧國在同盟會議
中的策略和外交手腕。1862年轉任駐法大使,他在出任首相之後,決定自行其事,不理會國
會反對而逕行擴軍。俾斯麥的任務為應付憲政危機及實行軍事改革。
  內部:德國境內的統一運動有復甦之勢,奧國與南德各邦倡導「大德意志」(未來德國包括
奧國在其領導下)以及對抗日漸得勢的「小德意志」(德意志由普魯士領導下統一和不包括奧國)
計畫。他們主張改革德意志同盟,普奧之爭已經明顯化,將不免戰爭。
  外部:俾斯麥所說的鐵血,意味著戰爭,德意志的統一運動便是在戰鼓頻催生中完成的。第
一個戰爭是「丹麥戰爭」,丹麥一度謀畫將兩個公爵國(位於日德蘭半島南部)併入丹麥本土,
兩地的人民起而抵抗,德意志同盟,特別是普魯士,給與軍事支援,後來協定這兩個公爵國有自
治權利和不可分割,但在1863年丹麥卻想併吞,德意志同盟不願見德人併入丹麥,乃通過決
議並號召全德對丹麥作戰。1864年6月大敗丹麥。第二個戰爭是「普、奧」戰爭,也就是"
七星期戰爭"兩國共同出兵進攻丹麥卻各心懷鬼胎,俾斯麥的目的在併吞之前丹麥戰爭的兩個
公爵國,俾斯麥一面運用奧國因馬扎爾人的政治要求所面臨的困境,一面展開國際上孤立奧國的
步驟,俾斯麥的下一步便是陷奧國於戰爭,當戰爭爆發時,有三個展場,義大利、德意志境內、
波希米亞。普魯士的軍備、運輸和通訊都超過奧國甚多,另外奧軍受義大利戰場的限制,所以戰
敗。拿破崙三世對於戰爭的迅速結束和普魯士的勝利驚訝,後來他出面調停,俾斯麥接受。
第三個戰爭就是「普、法戰爭」,除了奧國之外,法國也是德境民族統一的巨敵,法國一直保持
德境的分裂為其傳統政策,不願意德國成為統一的強大德意志。拿破崙三世認為歐洲各民族在變
成完成使命的民族後才會有和平,他相信議會制度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有效設計,同時他也誤以為
普奧兩國實力相若,發生戰爭必定相互僵持不下,法國就能作收漁翁之利。在七星期戰爭之後,
俾斯麥明顯表現出重塑德意志的決心,當時抵拒普魯士的有英俄奧法四國,但是當時只剩下法國
是對手,俾斯麥表現的果斷及勇猛,但拿破崙三世則是表現猶疑,他在普奧戰爭時未能趁奧國失
敗而迅速動員,以致錯失良機。法國在外交孤立及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作戰,普魯士在南德四邦的
武裝支援和俄國的友善中立下,兵分三路勁攻法國。很快的,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在凡爾賽
宮的鏡廳宣告成立,威廉一世為「德帝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紫色燕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